作者:陈牧民(中兴大学国际政治所副教授)
一、前言
今年4-5月间,印度进行了第十六届下议院议员选举,这是印度历史上最长、也是规模最大的国会选举:8亿5千万合格选民在5个星期的投票过程中选出下届下议院议员。最后由在野党「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获得压倒性胜利,赢得过半数的282席,终结了「国大党」(Indian National Congress)连续十年的执政,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政党轮替。
这样的选举的结果出乎外界意料,主要是因为印度人民党的表现比预计好很多,而国大党──其席次从上届的206席骤降至44席──则面临其建党一百三十年以来最大的选举挫败。不过这次选举结果更让人注意的是地方性政党的表现:原本破碎複杂的政党政治版图让许多观察家预测此次印度选举结果应该是无一政党能获得议会多数,因此选后无论是国大党或印度人民党当选,都会出现联合政府。但在实际上,的确有部分地方性政党表现不如预期,但也有些政党得到的席次比上届更多。
为何印度会出现地方性政党?这些政党如何影响印度的政治发展?这次选举结果地方性政党的表现如何?本文将尝试对这些问题提出初步分析。
二、印度国会制度与政党政治发展概况印度国会採两院制,上议院(Rajya Sabha,可直译为联邦院)有245席,议员由各邦议会选举出来,所以是间接选举。其立法权力仅限于邦与中央关係等事务。下议院(Lok Sabha,可直译为人民院)共有545席,其中543席由选民直接选举,任期至多五年。
印度所有法案都必须经过两院同意,两院都有弹劾总统、宣布紧急状态、弹劾法官、修宪等权利,所以一般都说两院同是国家立法机关。但因为下议院的多数党拥有组阁权,内阁成员由上、下两院议员兼任,但总理与内阁主要对下议院负责,而且仅有下议院拥有预算审查权,所以下议院的实质权力比上议院大很多。
印度下议院选举採单一选区制,也就是将全国划分为543个选区,平均每一个议员代表150万选民。(注一)由于选区是依照人口划分,因此人口较多的邦选出的议员席次就比较多,在全国29个邦(State)与7个联邦直辖区(Union Territories)中,下议院议员席次最多的是北方邦(Uttar Pradesh),80席;其次是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48席、西孟加拉邦(West Bangal)有42席,南部的泰米尔邦(Tamil Nadu)则有39席。

比较小的行政区如锡金(Sikkim)和本地治理(Pondicherry)就只有一席。採取单一选区的结果是政党得票率与席次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本次选举就有这样的状况:印度人民党的总得票率约为31%,但获得的席次却超过50%。这样的情形过去也发生过:1984年大选,国大党获得约一半的选票,但囊括八成的国会席次(注二)。
外界多认为印度政治生态极为複杂,主要是因为选民会根据其宗教、种姓、地方认同、甚至个人崇拜等不同因素来投票,因此在印度的政治版图上会看到因种姓、宗教、语言、意识形态、甚至个人魅力所组成的各类政党,非常多元。根据印度中选会在2014年选举前公布的资料,能够被称作「全国性」的政党只有6个,地方性政党(state parties)则有23个。 为何印度会走向全国性政党屈指可数,但地方性政党林立的情况,这必须从印度独立后的政治发展来看。
带领印度走向独立的国大党在1947年后转型成为普通政党。一开始国大党在国会选举中都能赢得大多数席次,但是因为各地政治生态与社会情况多元,国大党内部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派系,这些派系在国大党的招牌下彼此竞争政治资源,而国大党的党组织也成为整合所有不同政治势力的平台,比较像一个鬆散的政治联盟。(注三)
不过这样的执政方式最终还是因为各派系之间的歧见过大而失败。在1967年的第五届下议院选举中,虽然国大党仍然保住过半数席次(284席),但是在多数选区已经无法获得绝对多数选票。这些国大党失去的选票转向新出现的地方性或宗教性政党,例如泰米尔邦的「达罗毗荼进步联盟」(Dravida Munnetra Kazhagam, DMK)、「印度教党」(Baratiya Jana Sangh,为印度人民党的前身)、以及旁遮普邦的锡克教组织「阿卡里宗教党」(Akali Dal),同时国大党也失去在比哈尔、北方邦、旁遮普等八个邦议会的多数席次。(注四)
1967年可说是国大党与地方性政党政治实力消长的分水岭。在此后的十年内,国大党体系逐渐陷入崩解,在半数的邦失去执政地位。最后在1977年3月的下议院下议院选举中,反对党「人民党」(Janata Dal)及其友党获得国会542席中的330席,终结国大党连续30年的执政。人民党政府只勉强维持了三年,1980年国大党再度胜选上台,但是从此地方性政党正式进入印度中央政治版图,不再是只单纯扮演反对党的角色,而是参加由大党组成的执政联盟。(注五)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1989年11月的下议院选举,当时没有一个政党获得半数以上席次,国大党虽然获得最多席次(197席),但无意组阁,最后由人民党(Janata Dal) 等5个反对党组成「国家阵线」(National Front)少数政府。在这个联合内阁中,除了人民党与国大党(社会主义)两个全国性政党之外,其它三个政党都是地方性:泰米尔邦的「达罗毗荼进步联盟」(DMK)、安得拉邦(Andhra)的泰卢固之乡党(Telugu Desam Party)、以及来自阿萨姆(Assam)的阿萨姆人民协会党(Asom Gana Parishad)。(注六、七)

1989年之后,印度政治走向大致上是「国大党」与「印度人民党」这两个全国性政党彼此竞争的局面,但是因为二者都没有能力独自赢得国会的多数席次,因此必须组成政党联盟来维持国会多数。
印度人民党在1998年大选首先採取此一策略,联合其它十二个地方性政党组成「全国民主联盟」(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NDA),并执政至2004年败选下台。此后国大党也组成「联合进步联盟」(United Progressive Alliance, UPA)与之抗衡。今年大选期间,两大党仍然维持政党联盟对抗的形式,只是最后印度人民党独自获得过半数的282席。
三、印度的地方性政党介绍本届下议院选举,共有8251位候选人角逐543个席次。全印度共有79个政党推出候选人参选,但最后只有35个政党得到席次。在这些政党中,中选会所承认的6个全国性政党有5个得到席次,因此所有其它30个政党都是地方性的。
由于篇幅之故,全文将分上、下两篇刊出,上篇描述国会制度与政党政治发展概况,下篇将介绍印度的地方性政党,并解读地方性政党与全国性政党的关係,将以下表列举12个印度主要政党在近三届(2004、2009、2014)下议院选举席次状况为基础,分别说明这些政党的背景与概况。下篇请见:State Parties in India 2014年印度大选地方性政党与政治发展(下)。
席次
政党
下议院选举席次
属性
2004
2009
2014
印度人民党
BJP
138
116
282
全国性
国大党
INC
145
206
44
全国性
印共(马)
CPI (M)
43
16
9
全国性
大众社会党BSP
19
21
0
全国性(但以北方邦为基础)
全印安纳达罗毗荼进步联盟
AIADMK
0
9
37
泰米尔邦地方党
草根国大党
AITMC
1
19
34
西孟加拉邦地方党
比朱人民党
BJD
11
14
20
奥里萨邦地方党
湿婆神军
Shiv Sena
12
11
18
马哈拉施特拉地方党
泰卢固之乡党
TDP
5
6
16
安得拉邦地方党
社会党Samajwadi Party
36
23
4
北方邦地方党
阿卡里宗教党SAD
8
4
4
旁遮普邦地方党
小老百姓党
AAP
N/A
N/A
4
地方性(影响力限于德里及北印度)
(
注解:
- Yogendra Malik, eds.,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South Asia (Boulder: Westview, 2009), 66.
- Yogendra Malik, eds.,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South Asia (2009), 68.
- Rajni Kothari, “The Congress ‘System’ in India,” in Peter Ronald deSouza and E. Sridharan, India’s Political Parties (New Delhi: Sage, 2006), p.60-61.
- Bipan Chandra, Mridura Mukherjee, and Aditya Mukherjee, India Since Independence (Penguin Books, 2008), 286-7.
- Robert L. Hardgrave and Stanley A. Kochanek, India,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a Developing Nation (Harcourt Brace, 1993), 251.
- 国大党(社会主义)是在1978年由国大党分裂出来的政党,后来在1986年又重新併入国大党。
- Bidyut Charkrabarty and Rajendra Kumar Pandey, Indi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New Delhi, Sage, 2008), 220
- 本文所引用之印度各级选举席次资料均来自印度中央选举委员会网站